低温作业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低温作业对人体的危害表现 低温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寒冷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统称为冷伤。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第一个是引起局部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长短有关;第二个是产生全身性影响。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继而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中心体温降到 30℃~33℃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的作用。长期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劳动,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患等。低温环境会引起冻伤、体温降低,甚至造成死亡。在极冷的低温下,很短时间内便会对身体组织产生冻痛、冻伤和冻僵。冷金属与皮肤接触时还会产生粘皮损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零下 10 多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温度虽未低到足以引起冻痛和冻伤的程度,但由于全身性的长时间低温暴露,使人体热损失过多,深部体温下降到生理可耐限度以下,从而产生低温的不舒适症状,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痛、瞌睡、身体麻木等生理反应,还会出现感觉迟钝、动作反应不灵敏、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以及否定的情绪体验等心理反应。 低温作业的职业危害防护 做好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主要应做到下述几点:1、有关行业与企业的安技部门,要注意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规章管理制度中,应有相关的防冻保暖措施,做到有章可循。2、应加强制冷设备的检查检测、修理,严禁“跑、冒、滴、漏”。若发现氨气泄漏应当及时实行措施抢修,防止泄漏事故扩大。要保证制冷车间通风设备的良好,万一氨气大量泄漏时应能及时排出屋外,避开中毒事故的发生。制冷车间内必须配备适用的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对于使用氟利昂-12 的冷冻机,应当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如卤素灯等。采纳臭氧消毒除臭时,应时刻检测库内的臭氧浓度,臭氧安全浓度卫生标准为 1.5×10-5。3、低温作业、冷水作业应尽可能实现自动化、机械化,避开或减少人员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要控制低温作业、冷水作业时间;在冬季寒冷作业场所,要有防寒采暖设备,露天作业要设防风棚、取暖棚;应选用导热系数小、吸湿性小、透气性好的材料作防寒服装;工作时,作业工人必须穿好防寒服、鞋、帽、手套等保暖用品;防寒衣物要避开潮湿,手脚不能缚得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冷库附近要设置更衣室、休息室,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