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课程在传媒专业普及的必要性 摘要:在如今全媒体自媒体飞速进展的科技洪流中,作为媒体人,一定要有道义担当而非只会哗众取宠。高校作为培育媒体人成长的摇篮,除了有学术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授课以外,更应加大对传媒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重视。因此,本文着眼于探讨大学当中媒介伦理学课程普及的必要性,以此对未来的媒体人才和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有一个全新的期盼和展望。 关键词:媒介伦理学;拟态环境;人性价值;高校教育 1 拟态环境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传播学当中有一种叫作“拟态环境”的理论,主要是指人们没有对客观环境直接做出行为反应,而是依据媒介机构遴选和发布的信息形成对事物的脑海影像从而被动地构建出受媒体“再加工信息”影响的思维意识。李普曼提出这种理论重点是要说明在很多情况下媒介传播对公众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是非推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媒体人对大众传播的责任之重大。媒体在社会舆论传播中既能起到正面作用,也能带来负面影响。20XX 年 12 月轰动国内的“老外撞大妈事件”“20XX 年十大假新闻事件”等都引起了社会的诸多关注和责备,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媒体人并没有将事实本身还原给大众,而是让原本客观公正的“镜子式再现”消息变成了虚假谬误的“非真实性存在”。造成这些虚假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因就是媒介机构过分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使命。随着传统纸媒的逐渐没落,媒体人受市场利益驱使,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电视、网络和手机公众平台上。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的恶性竞争屡禁不止。不少媒介机构时常选择一些粗制滥造和博人眼球的媚俗题材传播给大众,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媒介传播为了迎合大多数受众的需求,甚至忽略了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才是真正有益于受众和整个社会的。因此,当前媒介伦理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应该是如何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 2 人性价值与道德标准 人性价值和道德标准是维护社会文明向前进展的基本法则。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不能以侵蚀人类的精神净土为代价。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行业律令和法规可以让媒体更懂得自我约束。在把握媒体职业道德尺度时,有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寻求真相。每个从事媒体行业的人员都该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真正优秀的新闻报道应当着眼于实事求是。第二,职业道德不能迁就利润底线。很多人在学校或者走上工作岗位之初都满怀信心,誓愿怀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