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统文学的现象及评论

传统文学的现象及评论_第1页
传统文学的现象及评论_第2页
传统文学的现象及评论_第3页
传统文学的现象及评论 曹丕《典论•论文》批判“贵古贱今,向声背实”的不良现象,又指出了人们“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等崇己抑人的毛病。葛洪在《抱朴子•辞义篇》中说的更为透彻:“近人之情,爱同憎异,贵乎合己,贱于殊途。”刘勰《知音》篇正是在这些方面整合了前贤的批判意见,并把它们归纳成为三点,立论也就显得更加严密和完备。接着刘勰论述了“音实难知”的现象及成因,大体表现在鉴赏者和作品这一主客体方面的原因。客体方面的原因是“……形器易徵,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说明品鉴和欣赏作品很难。主体方面的原因是: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刘勰指出,由于鉴赏者与创作者在性格、兴趣方面的不同,会忽略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使得在文学欣赏上各有偏好,这也是造成不公允批判的重要原因。这种“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的偏见实际上还是跟当时贵古贱今、崇己抑人的社会风气相关联。由上文可知,刘勰的这个见解也是本于葛洪的《抱朴子•辞义篇》。 一、文情可鉴的可行性———“博观”、“六观”、“沿波讨源” 不过,刘勰不是简单的指出知音难遇的种种原因所在,他的论述也没有仅仅停留在“知音其难”、“文情难鉴”这些现象层面上,而是建设性的提出了一个相反的理论命题,即“知音”可遇,文情可鉴。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的论述了人们能够克服偏好,作出公正而全面批判的可行性。对此,刘勰提出了具体可行性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此处刘勰对鉴赏者在品鉴作品时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实现这种要求,他提到两个方面:一是批判鉴赏者的修养,一是批判鉴赏者的态度。具体来说,就鉴赏者而言,首先应针对“圆照之象”,提高自己的修养,“务先博观”。所谓“圆照”,是指与偏好相反,能进行全面而合理的批判。要做到“圆照”,必先“博观”。所谓“博观”,则含有多积累、多观察、多体验的意义。鉴赏者还应摆正自身的态度通过阅读考察大量文学作品及其情状,加以认真的比较讨论,摒除个人的爱憎好恶评价作品不存私心,鉴赏态度上不带偏见从而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鉴赏者的修养和态度,是做好文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