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建筑现状分析 1、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成。台基由砖石砌成上面承木柱,支撑着整座房屋。不仅避开房屋木构件受潮气和雨水侵蚀,同时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感,使建筑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的台基,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主要采纳“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就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形式。由于这种结构类似“框架”,墙壁并不承受房屋重量,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因此室内空间可用门窗、隔扇、屏风等来划分,并能随时安装或拆卸。不仅增加了室内空间划分的灵活性,而且具有“墙倒屋不塌”的效果,不会影响到房屋的稳定性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身和屋顶的交接处有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斗拱”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屋顶的出檐和减小室内梁架跨度作用,到明清时期,斗拱逐渐成了屋檐的装饰。屋顶是中国传统古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元素之一,它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而且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中国古建筑屋顶有五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和硬山顶。例如皇家建筑中多用庑殿顶,王公贵族家最高可用歇山顶。此外,同一屋顶形式因瓦饰的规格、颜色,斗拱的有无及大小不同,又划分出更细微的等级差别。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宏大壮美相比,传统日式建筑更加洗练、优雅和素洁,日本建筑吸收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连接的木构架技术,因此日本传统建筑在结构上和中国古建筑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屋顶的斗拱、出挑的屋檐等结构,同样采纳了梁柱承重方法。但日本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并不是装饰,一直沿袭了斗拱原有承重的作用。同时,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建筑屋身除用木柱支撑外,隔墙也用木格子,只在表面贴上一层薄木板,墙的内部也是中空的,以此减轻建筑物的重量,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影响。日式建筑的地板也采纳木材,并为防潮通常抬高使之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人们都席地而坐。 2.空间布局与装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以儒家思想的“礼”和“仁”为核心法律规范着整个社会,这种礼治的哲学观形成了具有儒家文化特征的审美观,也深刻体现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大到皇家宫殿,小到普通百姓家,都讲究礼仪和等级差别,如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方正的室内格局,以及威严板正但称不上舒适的桌椅都是身份地位的体现。而道家思想核心是“道”,本质上其实就是顺应自然的意思,道家思想所体现的审美态度表现在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