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爱护水资源》观后感 这一篇优质课程讲解,讲保护水资源的主题贯穿全篇,在课外拓展延伸部分,贴近生活实际,更能让触发学生对于环保的认识。下面是我带来的优质课《爱护水资源》观后感,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今日在省教研室网站听了 20XX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曹晶晶老师执教的《爱护水资源》一课。这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 1。本课题的知识难度不高,爱水、节水、护水方面的情意目标是重点。下面,我重点从常识性知识内容重组的角度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主线贯穿:呈现顺序调整,内容相对集中。 本节课把课题 1 的主题“爱护水资源”和课题 2“水的净化”中“简易净水器”“蒸馏水的制取”等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我们知道,常识性知识内容一般浅显而零散。把几个相对独立零散的内容用一条“绳索”串联,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识的重组。 本节课,教者以“爱水、护水、节水”为主线,把水的作用——水资源的分布——水体污染——水的初步净化(过滤、吸附、蒸馏、海水淡化)——节约用水等常识性知识串联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材体系的限制。这里面主要运用的重组方法是知识呈现顺序的调整,使零散的知识相对集中。教者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进行调整,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完整建构。 拓展延伸:贴近生活实际,学科价值凸显。 本节课教者在正确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了一些教学素材。以这些教学内容为载体,凸显了化学的学科价值。 上课伊始,教者播放了盐城市某地因水质污染造成大面积停水的视频。后来,又播放了一个水污染的视频,里面的图片触目惊心,很有教育意义。老师还举了印度“圣河”污染例子,便于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但是,假如仅有水污染问题的呈现,真的不足以体现化学学科的意义。教者增加的分组实验,包含观察一杯污水样品,认识其中污染物的种类,动手实验做“水的初步净化实验”,用了“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化学方法。 这些延伸,从教学环节上讲是环环相扣,从教学内容上讲是层层递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认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化学是有用的,化学学科的价值得到了彰显。 问题引思:师生多元互动,思维训练积极。 问题是引思的绳索。教者用问题不断推动教学过程的进展,使教学环节的转换达到无缝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