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散文:四方井、菜市及其他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会路过很多地方、遇到很多人,可是在我们记忆深处,还是对家里的一草一木要更熟悉。下面我带来的是优秀散文:四方井、菜市及其他。 四方井是我儿时比较熟悉的一口井,在东门前,离我家不远。 说起东门前,可能很多人会疑惑。它是特指罗平古城东门外这一片,就是今日团结街和龙门街交汇的地方。古城肇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 年),规模不小,虽历经匪劫与火患却巍然屹立。遗憾的是到了建国后却被作为“四旧”彻底破拆了。东门前曾是古代罗平最喧闹的地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亲临后有感而记之:“是日为东门之市。既至而日影中露,市犹未散,因饭于肆,观于市。”“州城砖甃颇整,州治在东门内,俱民,惟东门外颇成阛阓。” 水井是古代人的主要水源,四方井是当时东门外的人们的生活依赖。拆除古城时,水井没在“四旧之列”,得以幸存延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城里有了自来水,但只是少数人家有,多数人家用水需要到附近有自来水的人家去买,一分钱一挑。不过当时的自来水不正常,常常会停,这时候,就需要到四方井里取水。想想当时住在四方井边上的人们真是幸福呵,无需去买水,更不需费劲去挑,直接从井里取出来就是了。 四方井边有条小河,叫鲁沂河,发源于城西郊的白腊山麓,古代建州城的时候把它引到了城边成了护城河。从西门流经南门、东门后一路向东。河边有很多垂柳,沿河两岸是人家,天然延伸成了一条街道,叫白腊街。 人口不断增长、不断扩张似乎是中国县城的进展特色,今日的罗平县城比起四十年前来起码扩张了十倍。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强大的、毫无惧惮的蚕食能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四方井被彻底地填埋了。还有鲁沂河,它成了县城里的一条排污河道,不得不含泪吞咽着城市人所制造的污水污物。甚至河面也不放过,被人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覆盖成道路,并自发形成了一个叫“四方井”的菜市。 这是条直线形的莱市。一头连着振兴街,一头连着龙门街,长四五百米,很狭窄,再加上许多毫无规矩的摊位舍命地延伸出来,拥堵是常事。相向而来的两辆流动卖菜三轮车都会造成堵塞,半天也调整不开,有时候还会有些运菜的平板小货车或面包车开进来,造成的拥堵场面更严重。叫喊的,抱怨的,争吵的声音不绝于耳。 饮食是家庭的必须。作为县城里的一介平民,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往这里,大多时候是早上上班前,既图早市的菜新奇,也是无奈之举——作为上班族,必须工作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