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 1 课时 区域特征及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差异的基本方法。 3.比较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 本课时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和特征,本部分要从区域的概念入手,结合《主题 1》来理解,要抓住概念中的“一定范围”“一定的地理位置”“可度量”这几个关键词,结合区域的概念和《主题 1》的案例来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划分依据、区域界线,完成基础探究的相关问题;二是以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为例分析区域差异,这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关键是通过对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比较学会分析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在学习时,可从区域的边界入手分析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进而了解决定自然区差异的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而植被和土壤是自然区域的标志。然后,结合教材图 1-1-1 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完成《主题 2》的基础探究,“自然环境的差异” 可结合教材从五大自然环境要素(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以及区域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的比较完成基础探究的表格“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差异的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三大自然区区域主要特征的成因。受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也有明显的差异,可结合基础探究的表格从农业、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而产生这种差异的。最后,总结自然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通过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我们要认识到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差异来进行比较,区域人类活动因受到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而不同。 1.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 2.通过分析三大自然区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本课时作为高二的第一课时,首先应该给学生介绍下“必修 3”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每一章节的内容和各自的地位,使学生能在宏观上把握“必修 3”的内容。区域是地理研究的平台,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落脚点。要让学生明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了解区域的特征,这就需要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并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所以我们首先研究区域的含义和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对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选取学生熟悉的几个区域,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