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目录二 汉代儒学 退出目录 退出目录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统一全国,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2.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儒学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退出目录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更化政策;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2.提出: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结果:董仲舒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4.评价: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汉王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退出目录三、太学的出现 1.汉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在中央,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规模有限,后规模不断扩大;在地方,郡国皆立学校,初创地方教育系统。 2.太学的影响: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退出目录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 (1)确立:隋唐时代。 (2)特点: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的自由性和公开性。 (3)评价: 积极: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消极:它致使士人知识结构和人生理想褊狭,导致中国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退出目录 退出目录 问题 1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含义: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3)内容: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仁、义、礼、智、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