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脱变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人们对任何一项工作的工作态度都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安全工作也不例外。“我要安全”和“要我安全”就是两种不同态度的表现。为什么公司要把“安全生产”这项活动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去宣传并抓落实?从近几年以来发生在集团公司事故案例上即可看出来,这些事故排除了管理因素外,主要的原因仍是人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不足造成的。所以,要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我认为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重要环节1、要真正理解安全是什么,只有理解才会力行。 安全,无危则安,无缺则全。从人文关怀上讲,安全是一种仁爱之心。讲安全就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爱护和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安全不仅牵连到自己,而且还可能危及到他人,自己出事儿,假如有机会,会遗憾终生。但由于自己的失误而造成他人身体的损害或死亡,说严重点儿,这就是犯罪,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所以说,对自己,对家庭,安全是一种责任;对企业,安全就是效益;对社会,安全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2、具备企业自身特色的 SHE 安全文化建设和持续的有效的安全意识培育是保证“安全”的长效机制。 从事故形成的因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方面来分析,尽管有时不安全因素较多,但只要这些因素不同时存在,不同时起作用,那么事故也就不会发生。在事故致因论中,骨牌论强调的是,在导致事故的发生的因素链条中,只要消除其中一个,就会杜绝事故的发生;而轨迹交叉论说明的是,只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交汇在一起时,才会导致损害事故的发生。这两种理论的共同启示是:要防范事故的发生,不一定所有的不安全因素都要消除,关键要消除当中的一个或几个,抓住关键,切断事故链条中的一环,达到实现有效防范事故的目的,做到事半功倍。所以,要想有效地预防事故,必须对上述两大因素分别加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安全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更新,消除隐患,达到本质上的安全,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则必须通过安全培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及安全素养来实现。 意识是一种长期不间断的心理现象,除了制度的约束,(比假如发现在厂区吸烟者,交综合办,在环境区域发现一个烟头,扣两百。)更多的还需要靠长效的氛围、环境去培育和造就。从日常安全意识教育细节上看,凯诺斯公司教育员工铅笔不得笔尖朝上插放,领导的可视化,小事故汇报,员工下楼必须扶楼梯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