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鸟袭事件”看铁路的主动与被动6 月 2 日,一辆从杭州开往北京的 G38 次高铁列车,就遭遇了“飞鸟子弹”,导致车头玻璃大面积开裂,列车不得不紧急停靠在南京南站,让全体乘客换乘另一辆列车继续奔赴目的地,而受伤的列车则将进行维修。一只鸟、一列车,一次正面冲突,一个非等量级的碰撞,加上一条劲爆的新闻报道。各个环节都让人浮想联翩。一次意外,引来了众人关注的目光。其实,在自然界这类事故每天都在上演……只是不同于普通的交通事故,这次的责任主体由人变成了鸟,而另一方又恰巧是近年诸事不顺的中国高铁。一起小小的单车事故却引发舆论沸腾,一场关于高铁安全性的民间大探讨又不可避开的上演了。翻看历史,由鸟类引发的各类事故在全球绝非首次。有鸟类钻入飞机引擎引发空难的、有鸟类撞击高速行驶的汽车从而造成车辆侧翻的、有鸟类撞击国外高铁线路上飞驰的列车的,这类例子倘若翻看档案记录定不在少数。那么,在被撞几率并不算低的铁道线上,一桩由飞鸟引发的单纯事故却被无限扩大,直上与运转安全并行的高度?关注事件始末,笔者得出结论:由于我国民在经历了“7.23 动车事故”后,对中国高铁缺乏信心,一有风吹草动矛头定将直指铁路部门。这与一些媒体的捕风追影也不无关系。人民缺乏对高铁的认知和信任,一些偏激的舆论导向又明显具备针对性和倾向性。就因如此,一场有少数无良媒体牵头的问罪大会便可轻易登陆“道德高地”,居高临下的对高铁进行口诛笔伐。而高铁面对翻旧账式的舆论抨击显然难以招架,瞬间成为一块砧板上的嫩肉,毫无缚鸡之力的它,只待“舆论大刀”的宰割。同时,关于动量守恒定律中相对速度的探讨也展开的如火如荼。已有相关实验室出面证实并推断,相撞瞬间的撞击力很有可能超过 1吨,这是一个何等恐怖的数值?然而,反观撞击本身除击碎玻璃表面形成网状龟裂纹以外,鸟类残骸并未贯穿进入到驾驶室,这与车体先期进行的破坏性试验所测得的结果基本吻合。(国外曾有用冻鸡射击以300 公里时速运转的高铁列车,结果冻鸡贯穿前挡玻璃扎入驾驶座,而在测试机构建议模拟现实情况改用非冷冻制品测试时,结果令人满意)。这样看来,车窗强度达到了设计要求,确保了此次撞击中车辆驾驶员的生命安全。但是由于影响(驾驶员)行车视线,铁路部门最终还是安排旅客在前方到站换乘其他热备车组奔赴终点。殊不知这个笔者看来非常人性化的措施,却被不少网友误读,甚至引起了一些负面舆论的介入。铁路瞬间从主动换车变为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