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讨论组织发布一项新的讨论成果:据估算,世界海洋底部可能有至少 1400 万吨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塑料碎片,其重量可能是漂移在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的 30 多倍。深海就像一个“水槽”,汇聚着大量微塑料。塑料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白色污染也在持续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间接地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危害颇多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种特别形态,通常是指粒径在 5 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包括碎片、薄膜、纤维等。由于微塑料体积小,部分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特别大危害,因此也被称为“海洋中的 PM2.5”。海洋微塑料体积小,但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很强。例如,假如海洋环境中存在多氯联苯、双酚 A 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微塑料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释放着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造成直接危害。同时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体内蓄积,危害海洋生物安全,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更令人担忧的是,海洋微塑料不仅存在于海洋,而且有可能通过海洋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讨论表明,部分金枪鱼、龙虾等海洋生物体内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虽然目前尚未证实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存在哪些确切的危害,但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微塑料存在形式多样,生成机制复杂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广受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认为,从海洋垃圾的角度来讲,塑料垃圾是海洋垃圾里面占比最大的,大概在 80%左右。目前,微塑料根据来源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环境中的微塑料肉眼难以看到,但这些不同来源的塑料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层层分解,由大变小,由小变微,几乎遍布全球。据有关专家表示,假如放任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持续下去,估计到2050 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总和,全球 99%的海鸟都会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