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角度下教育心理学进展刍议 【摘要】人性是人类生而具有的本质属性,也是一种精神属性。教育则是基于人的较为成熟的思想,将已知的理念知识传授于人。人性观不同,产生的教育观念和目标也可能有所差异。本文针对教育心理学的众多派别,进行不同人性观的分析,分析人的本性所包含的内容,探究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剖析了教育心理学整体人性价值进展取向。 【关键词】人性观教育心理学教育观念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进展,人类文明也日渐强盛,这一切都是以人为本,在“人”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某个层面讲,人既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会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束点。心理学主要探究人的心理世界,讨论其表现与变化,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也需要把人性观当作讨论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指导教育活动有序进行其关于人性的认知也会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起到直接影响。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派别也因不一样的人性观而提出了不同的学术理论。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人性变化趋势展现在眼前。 一、人的本性 人在拥有了自我认知后,就展开了漫长的认识自己的过程。要讨论教育心理学中包含的人性观,首要问题是明白什么是“人性”。国内有很多学者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等同起来,将其定义为寻求人的存在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假如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进行过讨论,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二人是将“人性”和“人的本质”分离开来,视作两个不同概念的。经分析得出,“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而拥有的一切相同属性。但“人的本质”则不同,它是把人和动物分别开来的最基本的特点。缺乏了“人的本质”,人的其他所有特质都将不复存在,只有与其他类存在物区别开来的基本特质才能叫做“人的本质”。简单地说,人性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的特性。比如孟子所云“食色性也”,表现的是“人性”,并不是“人的本质”。通常说来,人是统一的生命体,包含自然性、动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而实际社会生活中,自然性一般显示为人的基础生物属性,社会性则显示为经济、文化、时代性,着重于任何社会之间的联系。精神性包含了认识、审美、尊重和自我完善。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培育人的行为,拥有了精神性,就达到了人性最高的境界,这超越了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人性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讨论教育心理学也必须要开展人性的探究。 二、教育心理学中包含的人性观 1.行为主义人性观 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派对人性观的认识不同。行为主义学派注重探究人的外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