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保修与售后服务会计处理探讨 摘要:作为国家经济进展的支柱,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产品的基本保修与售后服务,即产品质量保证,越来越成为增强生产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对保修与售后服务进行会计处理时,为了遵循一致性、谨慎性以及收入和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因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产品千差万别,保修与售后服务政策有很大差异,缺少会计实务操作的详细指导,导致不同会计人员对保修与售后服务的财务处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安全行业经过多年进展,市场规则、经营管理等方面非常法律规范,本文从信息安全产品保修与售后服务的实际运营流程出发,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辨别保修与售后服务工作在不同保修期内的分布情况,将实际保修与售后服务状况与企业会计准则相结合,归纳出适用于信息安全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流程。 关键词:保修与售后服务;信息安全;或有事项;递延收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各企业已开始由“以产品为中心”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模式过渡,企业关注的焦点从内部动作转移到客户关系上来,越来越注重产品的保修与售后服务。保修与售后服务指的是在产品售出后的一定期间内,假如发生了非意外性质量问题,企业将根据事先约定的条件负责免费维修、更换、退赔或其他责任保证。企业为履行此义务而形成一项负债,意味着在未来的有限期限内,很可能会发生一定的费用,由于它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产品质量保证费与其他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区别对待。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销售的产品假如有保修期企业需根据收入和成本配比的原则预提保修期之内可能发生的保修成本,作为销售产品在当期的估计负债,原则上不能直接通过费用科目处理,除非是无法合理估计的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者发生的费用金额不重要。在实务中,保修与售后服务的成本在销售成立时就已形成,只是因为在大多数销售合同中往往没有单独报价,且未来的应付金额不能准确确定,需要根据保修与售后服务的内容、保修有效期限以及历史销售数量资料,结合以往的经验,进行合理的估量,但会计估量很可能存在估量不准情形或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会给企业带来审计风险。本文以信息安全企业为例,以历史交易为基础,根据产品销售统计样本,阐述产品保修与售后服务在会计实务中的收入与成本确认的思路及方法演变,将之准确反映到会计报表之中。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仅讨论基本保修与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