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别笑于丹,你真的摆脱了宋明理学思维?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一些生活阅历的长者、老人劝你,“年青人,不要太锋芒”“小伙子,不要这样,要……”。我们还时常可以在电视栏目上听到主持人这样说,“在火车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要……”这样的格式,几乎成了教导他人的格言,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种言论多是劝人的,告诫他人应该怎么“做人做事”。 遇到小偷,“劝忍百箴”的大师们会告诉你,“你应该把自己的东西看管好”“应该用更保险的东西保管,或是放在更安全的地方”;遇到抢劫犯,他告诉你的是“不要保护自己的东西,把东西给他”;遇到不公平,不要站出来说话,让别人去说,你做好你自己就好了……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于丹这样的心灵鸡汤大师,她总是告诫大家,“遇到不公平,你忍一忍、让一让,一切事情就没了,只要你的心灵美,生活就愉快、快乐”,更有甚者,网络上流传于丹大师的“遇上雾霾,关好门窗就好了”的言辞。 坦率地说,深受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的影响,对权利的争取是我始终如一的原则,因为这是完全符合自然法精神的,也是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假如你生活中没有这项权利,你就该思考“我为什么没有”,而不是像于丹那样的说教――忍忍吧,只要心灵美一切就欢乐。 应该说,于丹式的心灵鸡汤说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却是中国人广泛性的现象,这就是一种民族性的思维和习惯。若要去追问这个思维和习惯的来源,我认为它是与宋明理学有关,与佛教有关。这种思维,就是不断地有人站出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处世”。 同时,由于中国于公元前 221 年由秦始皇确定帝制社会,这个帝制社会的政治架构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的金字塔官僚结构。而且,确定这套政治社会结构的法家思想,它本身就是“霸道”“霸政”,即由权力来说话,谁的权力大就听谁的。 帝制社会 20XX 多年,中国的社会秩序就是在帝制社会基础上确立的。宋明理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它既包括了法家确定的帝制社会结构,又含有佛家的劝世良言,还有儒家的等级秩序。当然,程朱理学还含有道家的某些内容。因为这几个元素,所以宋明理学总体上说是“告诫大众该怎么做人处世”,“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一个典型。 随着宋明理学的深化,中国人的习惯就逐渐改变,宋明理学的主张和思维也就不断地被植入到整个社会。它就是表现为“年青人,你要这样,不要那样。……不要追求太多的想法,要把修齐治家的儒家原则当做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