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隐患的发现与排除事故是隐患进展的结果,隐患是事故的发生的条件。所以,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就要想方设法从生产、作业现场发现和排除这种具备潜在危险的隐患,这是确保安全的重要手段。1 安全管理全面检查的内容主要有:各级安全管理机构、人员是否建立健全;安全技术规程、标准化作业标准、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否建立健全;员工是否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是否进行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的教育;安全设施齐全与否有效;生产作业现场环境是否良好;员工的个人防护用品是否穿戴齐全正确;设备点检测制度是否建立并落实;危险源点的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并落实等等。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尽可能地减少管理上造成的安全事故隐患。2 生产作业现场隐患的检查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设施齐全与否有效,设备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要求,运转情况是否正常,环境是否良好,定置管理是否落实,不仅会给操作者在心理上带来影响,而且是否实现作业安全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生产作业现场的检查是发现和消除作业环境内安全事故隐患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通过检查及时纠正、排除作业现场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乱堆乱放,使之合理、安全、可靠地存放,达到作业环境、现场的合理秩序。使安全设施充分发挥作用,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转,从而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安全生产之目的。3 班前检查生产作业人员在工作之前必须对作业环境、安全设施,对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尤其是对设备易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认真的安全检查。从而做到及时发现作业环境存在的不足之处,设备或工具的磨损、腐蚀、龟裂及变形等,对状态不好的部分进行维修、整改,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4 设备点检、巡检每班应当认真履行设备点检、巡检制度,根据设备点检表逐项认真检查。通过点检、巡检及早发现设备、机构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通过维修及早排除设备、机构及装置的不安全状态,确保设备、机构的正常运转,减少或排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5 对设备、机构的检查与维修为了早期消除安全隐患,首先对机构和设备加强管理,对易损坏的的零件要根据以往的使用情况预先估量它的使用期限,对已损坏和已到使用期限年限的零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及时对设备、机构进行大中修,并在检查中对设备、机构及装置的内部状态进行认真检查。尤其是重要的零部件,通过检查发现设备、机构及装置的磨损、变形、损坏、变质等情况,及时进行维修、更换,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