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 上册人教版16 16 猫猫 郑振铎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1. 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 3 只流浪猫。为什么又要收留它呢?对弱小生命的关爱。课文解析精研细读课文解析精研细读3. 作者重点写自家养的第三只猫,为什么不单写这一只,而要写另外两只呢?揭示文章中心,写前两只猫是为了突出第三只猫,与它对比。2.“ 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一、二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因为以“毛凝望鸟笼”为依据,责怪刘嫂会多一点,而稍微责怪猫,但会原谅。课文解析精研细读课文解析精研细读4. 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 我”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课文解析精研细读课文解析精研细读5.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1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6. 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课文解析精研细读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2 )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