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表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书面表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 培育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3. 培育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制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和传达。教学内容:1. 书面表达的基本原则:清楚准确、简明扼要、逻辑严密、条理分明等。2. 书面表达的基本技巧:选题取材、提纲写作、段落组织、语言运用等。3. 不同类型书面表达的特点和要求: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 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对书面表达的兴趣。2. 知识讲解(15 分钟): a. 介绍书面表达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书面表达所需注意的要点。 b. 介绍书面表达的基本技巧,如如何选取合适的题材、如何构建提纲、如何进行段落组织等。 c. 分析不同类型书面表达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书面表达的写作技巧和法律规范。3. 实例分析(20 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书面表达的范文,让他们分析范文的特点和优点,并进行讨论。4. 练习设计(30 分钟): a.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书面表达的练习设计,如写一个关于校园安全的说明文、写一封给朋友的建议信等。 b. 学生进行练习时,老师可进行辅导和指导,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修改意见。5. 练习展示和评价(15 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评价,老师也给予评价和指导。教学工具:1. 教材和课件:老师准备有关书面表达的教材和课件,以便学生了解书面表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 范文:老师准备一些书面表达的范文,以供学生分析和讨论。3. 笔和纸:学生用于进行练习设计和书面表达的练习。教学评价:1. 学生的练习设计的完成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书面表达练习设计情况进行评价。2. 学生的练习展示和评价: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评价,老师也给予评价和指导。教学延伸:1. 老师可给学生布置书面表达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2. 老师可在课后提供更多的书面表达范文和习题,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书面表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培育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制造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老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