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结构形式 摘要:书法是我国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其中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素养。然而,21 世纪的今日,了解书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日常的书写往往为电脑输入所替代。曾经代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书法,对国人文化品质的提升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加强书法教育意义重大。就基础教育阶段书法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探究普及书法教育的意义,并对实施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书法基础教育结构形式 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文艺形式。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既是中华民族特征的体现,也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然而,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书法课程较为缺乏。主要对书法基础教育的结构形式进行论述。 一、古代书法教育与课程 依据甲骨文的讨论成果,商代的学校教育已有文字书写的内容。殷墟出土的甲片上雕刻着“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末、壬申、癸酉”,其中有些字迹相当工整,表明在殷商时期,学校已经重视对学生书写、契刻能力的训练。西周时期继承了夏商时期的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奴隶制官学体系,逐渐形成以“六艺”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六艺”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书同文、行同伦,推行统一文字。其中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这些字书都起到了对儿童进行书法基础教育的作用汉代极其重视文字教育,并且辅以相应的制度加以推广。东汉的《熹平石经》在当时是一本标准的经书,还是一部标准的字帖,它对书法学习起到订正字体的作用。东汉末年,汉灵帝设置鸿都门学进行书法教育。汉代书法教育与文化启蒙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汉代书法的辉煌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隋唐五代时期,文化艺术繁荣,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隋朝高等学校中设置了书法专业,培育专门的书法老师在唐代的教育体系中,书法是一门必修课唐朝具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国子监中设置了专门的书法教育机构宋代书法教育继承了隋唐传统,并且在隋唐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探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宋代的书法教育重视书生对知识修养的培育,《宋史•选举志》中提到对学生学业要求是:“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其中可以看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