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心得及教学设计 对于家乡的思念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乡愁这篇文章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如何教好这门课是老师需要思考的。下面我带来的是乡愁教学心得及教学设计。 教学心得 下午,和学生一起诵读欣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室外的光线已渐渐暗了下来,作者表现在诗句中的那份愁苦慢慢涌上心头,浸润全身。我们师生共品鉴这首诗的应时感就不可阻挡了,如波涛奔涌,亦如风过竹林,我们都很享受这种感觉。学完这首诗,我们都被余光中先生高水平的文学表达所震撼,也被他这份深沉的情感所打动。课堂学习,成了一件颇为享受的事情。 按正常的课时推动,此诗应该是在上午学习的,但是我感觉师生的情绪酝酿还不够,尤其是在大太阳照耀下来感受作者这份深到骨髓的乡愁,总觉得欠缺了环境的烘托,效果会打折扣。所以把它调整到了下午,接近天黑的时候来讲。不由得想起了民国的国学大师刘文典老师讲《月赋》,他刻意把自己的课调到了有月亮的晚上,课堂也搬到大学的校园里。他自己则穿一袭长衫,在月光的照耀下缓缓走来。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围了一圈又一圈,他自己则侃侃而谈,沉醉在醉人的意境中。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背诵《乡愁》 先请同学把这首诗背下来,不需要带任何思考的问题,能背下来就好。因为在学习王荣生老师主编的《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提到了诗歌的教学,王老师反复强调,诗歌是用来歌唱的,让学生能够先背下来再去深化品析,更有效果。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因为这首诗,每一节的内容和格式相似点比较多,所以学生在短时间背下来全诗是一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 第二环节,两诗对比,悟意境 这是用来进行对比的一首诗: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爱人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大陆的依恋,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先请学生说一说这两首诗之间的相似点。(抒发乡愁) 再说一说,你认为这首补充的诗作优点是什么。(当然,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就是直抒胸臆,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每一节是在抒发什么情感。) 学生更多地是在感受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魅力: 品析余光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