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2500 字 《乡下人的悲歌》一书由万斯所著,描写了乡下人朝上流动是什么样的感觉,讲述了作者一家本书贫苦地区,为了逃离贫穷,迁移到别的地方,试图摆脱贫困,让我们看到乡下人的努力。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2500 字。 第二个问题 中美两国底层社会对比 我感兴趣的第二个问题, 在于中美两国底层社会的对比。 这是一个大题目,我只想局限在“哪国底层社会更容易向上流动”这个子问题。 我对美国底层社会了解十分有限,基本限于本书为我提供的生动描绘。。。。。。 对中国的底层社会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供参考的。 因为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实在是众说纷纭,所以我不负责任的把社会阶层分为五档: 底层阶级-平民阶级-中产阶级-上层阶级-顶层阶级 (我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搞阶级斗争的,所以只是凭生活经验的简单划分,较不得真) 先说结论:仅就底层社会向上流动来讲,总体上中国比美国更容易。 原因有以下四点,大致根据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 1 中国受益于两千年来儒家文化的滋养,在底层社会的文化土壤上极大的优于美国。 我们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在中国农村,时逢农历新年,整个家族的人都回到祖宅过年,最年老的长辈是一个七老八十、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她见到来给她拜年的孙子辈或者玄孙辈,说到:“你们要好好读书啊,将来考个好大学。” 整个场景毫无违和感,甚至很多老家在农村的同学应该非常有共鸣。 一个自己没文化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见到上学的孩子都会嘱咐他们好好读书。 在中国的底层社会,别说是自己家的晚辈,可能就是街上的邻里乡亲,看到熟悉的晚辈也会用好好读书来劝勉。 虽然据我们观察,中国底层社会的文化土壤在逐渐失去营养,变得不再那么肥沃。 比如对那些奋斗在温饱线上底层社会来说,父母出去打工,大量的留守儿童有爷爷辈来照顾,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很大的心里创伤; 而在温饱线上的底层到平民社会这一人群中,大量的父母长辈在成年后失去进取心,耽溺于电视剧、综艺、直播、抖音等消磨时间的无意义娱乐中,无法做到“言传身教”; 也有的教育方法失当,完全没有尽到一个当父母的责任,比如送去戒网瘾中心,养肥了“杨永信”这样一群丧尽天良的王八蛋。 但我还是得说,总体上中国底层社会有一个拼搏向上的文化土壤,只是父母长辈们自己做不到或者做不好,但他们仍然非常认同,读书是对的,读书是好的。 反观在《乡下人的悲歌》一书中,作者所描绘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