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药物警戒实践 近年来,随着医院药师的专业定位从“药品保障性”向“病人保障型”的过渡,医疗机构内临床药学部门的设置与临床药师的出现以及临床药师参加临床诊疗实践已成为医院药学进展的必定趋势。药物警戒工作作为基层医疗医院开展的针对药品、血液制品、生物器械和疫苗等的专项监测,对保护人民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基层医院开展药物警戒具有其客观可行性。因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1 药物警戒的定义和范围 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讨论与活动〔1〕。药物警戒起源于 ADR 监测,但是与 ADR 相比,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和全面,还包含了错误用药、药物滥用、假劣药品等药害事件;讨论对象扩展到草药、传统药物和辅助用药、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疫苗等方面。监测方法也不仅仅局限于自愿报告、集中监测、处方事件监测等,还包括主动监测、比较观察性讨论、临床试验和其他讨论。 2 药物警戒的重要性和优势性 2.1 国家重视 2025 年出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明确了各级监管部门及监测技术机构的职责及报告主体的责任,《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3〕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对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实行评价与控制管理,必要时可以实行责令修改药品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措施;对不良反应大或者其他原因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可撤销该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2.2 医院开展药物警戒的天然优势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供应目录品种和规格的要求是:500~800 床位医院,西药 1000 个品规,中成药 200 个品规;800 床位以上医院,西药 1200 个品规,中成药 300 个品规。其中国家基本药物应60%,目录外临时用药不得超过总品种 5%。医院处于临床用药的前沿,药品种类多,使用量大,医院不仅能有效掌控药物已知的 ADR,同时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药物未知、非预期的 ADR,如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甲基多巴易致溶血性贫血、普萘洛尔引起硬化性腹膜炎、他汀类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等。上述这些来自医院一线的药物警戒信息,及早预防和控制了 ADR 的发生与蔓延,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可见,医院及时收集 A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