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的自我增效 1 自我效能的健康意义及机制 自我效能在健康方面的意义表现为人们对追求健康能力的信念。Honig 对城市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知觉健康状况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是其健康状况的预测因子[2]。我们对大学生的讨论表明,自我效能与心理压力呈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自我效能以多种方式影响健康。 自我效能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自我效能和生活态度互为因果。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厌世理所当然要影响到健康状况。 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目标设定。目标的挑战性程度不但能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且还决定其投入程度。自我效能越强的个体,其健康需求越高,所选择的健康目标也越高,达到的成就水平越高。 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自我效能强的人往往把健康或疾病归因于自我原因,而不是外在因素。这样的思维方式能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进展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实。Resnick[3]讨论发现,在其所设计的老年人康复方案的实施中自我效能信念能激发他们活动的能动性。 自我效能影响着个人的动机,决定在实现行为目标中人们的付出和行为持久性。高自我效能的人对环境中的威胁的控制力有信心,能坦然的面对出现的健康问题,做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而低自我效能的人一遇到困难就会自我怀疑,降低成就要求,甚至半途而废。Brassington 等[4]的讨论显示老年人自我效能显著贡献于其坚持锻炼,作者认为增强他们克服行为障碍的信心至为重要。Tattersall[5]提倡在慢性病的治疗中通过增强病人信心、提高自我效能、鼓舞他们自我决策、应用自己的见识和技术等实施自我管理。 自我效能决定着人们对于困难和挫折的处理方式。当面临危险情境时,自我效能高的人能够沉着应对,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则往往惊慌失措,实行过分或躲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中人们的各种反应完全可验证这一说法。有人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社区 1 万名居民进行了生活方式的干预讨论,发现自我效能相关于危险因素的处理[6]。 2 自我效能理论和方法在护理讨论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理论可以看作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开始应用于个人进展的心理咨询,目前已涉及到很多领域。近 10年来,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领域的讨论颇为活跃,概括起来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描述性讨论。这种讨论在于显示自我效能与各种临床问题的关系,为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有人对 152 位老年性骨质疏松病人用药的依从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与自我效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