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隐喻文化探究 小说中隐喻与象征的描写手法也成为该小说的一大艺术亮点。在中国文化中,隐喻也成为一门重要的讨论学科,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周易》《文心雕龙》和《文则》三部作品。隐喻在中国的进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汉以前,以认知哲学为讨论重点;第二阶段是汉魏到唐宋期间,以诗学为讨论重点;第三阶段是宋代到清末期间,以修辞为讨论重点。随着社会的进展,中国隐喻文学的讨论也与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比如,张沛的《隐喻的生命》,该书中对隐喻的思路与讨论领域都作了详尽的描述,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中西隐喻讨论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发掘本土的传统资源界定了隐喻讨论的历史分期、领域以及类型。本书还分别从修辞学、诗学、语言哲学以及认识论、存在论哲学四维入手,初步建立了一个互动的隐喻理论体系。对隐喻的转换生成特性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以此证明隐喻是不断转换生成的有机存在而人类的语言、文学、认知乃至生命本身都具有隐喻特性。除此之外,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语言志辨》等作品都对隐喻学这一学科进行了讨论,与西方所讨论的隐喻学有着相似的讨论方向与水平。 隐喻文化的实质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普通语言中有 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化,而且语言中的隐喻不过是隐喻思维的外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隐喻主要体现在一种思维过程中,是人们大脑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它主要表现在情景、心理、想象等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了解世界。但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局限,人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现实事物的本身,所以人们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在已有的概念中寻找和认知,从而达到对事物本真的理解与描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隐喻作为一种手段极为重要。 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视野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也被运用到其中。隐喻是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用已知替代未知的一种表述方式。换言之,隐喻是通过喻体完成意义建构,并非通过事物本体,是从一个概念转移到另一个概念的系统,是一种想象的过程。在文学与艺术创作过程中,这种倾向尤为明显。文学的叙事也不例外,需要通过想象、感知、理解等方式感觉作品的内涵,在这过程之中,给人们留下联想的空间,从而实现隐喻的效果。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毛猿》正是如此,剧中介绍了船上的那个锅炉工像毛猿,他们生活与工作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