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参考德国职业才能分类方法,将中职毕业生职业才能设定为 6 项二级指标和 24 项三级指标,在全国 8 省〔市〕用人单位进度了问卷调查。结果说明,中职毕业生职业才能二级指标均到达重要程度,但岗位表现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中职毕业生职业才能部分三级指标远未到达用人单位的期望要求;不同省份、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职业才能部分指标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中职学生职业才能培育,需要中职学校明确培育重点,做到循因施策,强化就业指导,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区域合作。关键词 中职学生;职业才能;岗位表现;培育策略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25-0519〔2025〕18-2025-05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及新型产业的快速开展,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才能。一般认为,职业才能指劳动者进度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心理特征等的集合[1],表现于工作岗位,也直接反映了劳动者的就业才能。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具备较强职业才能的消费、管理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加强学生职业才能培育,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已有关于职业才能的讨论,多聚焦于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等视角,有关中职毕业生岗位表现的讨论较少。由于职业才能只有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得以全面展示,因此探究中职学生职业才能培育的现状,必须基于中职毕业生的岗位表现情况施行。本讨论以德国职业才能分类方法为根据,面对全国 8 省〔市〕用人单位调查了中职毕业生职业才能的岗位表现情况。在此根底上,提出了中职学校加强学生职业才能培育的详细策略。一、调查与分析方法〔一〕调查方法1.问卷设计参考德国职业才能分类方法[2],将职业才能分为根本职业才能和关键职业才能 2 项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置专业才能、方法才能和社会才能 3 项二级指标,分别命名为专业根本职业才能、方法根本职业才能、社会根本职业才能、专业关键职业才能、方法关键职业才能和社会关键职业才能。通过走访部分中职学校老师和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管理人员,确定了各项二级指标的内涵。而后,将相近内容进度整合,形成详细问项,编制?中职毕业生职业才能调查问卷?。检验结果说明,该问卷具备较高的效度与信度。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用人单位根本情况,内含单位所在地、单位类型、单位所属行业 3 个问项;第二部分为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职业才能评价,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