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软实力形成过程分析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导言;结语和政策建议,对中日软实力形成过程分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继续秉持外资引进政策、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实施”文化产业化”战略、与各国构筑相互信赖的媒体协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相互责难,避开”囚徒困境”的发生从制度对软实力的影响来看,中国积极参加地区和国际制度化建设的战略更具有直接提升软实力的作用,具体材料请详见: 「内容提要」作者对软实力的理论特征进行了抽象概括,提出了其”非契约性交换”的特征以及国家间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并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指出提升对”人”的认知程度在构筑国际形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证日本软实力主要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作者建议中国仍然需要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同时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加地区和国际制度化建设的战略在中国提升软实力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软实力;非契约性交换;净依赖;替代依赖;软实力形成过程 一、导言 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展,”相互依赖”下的国际机制构筑思维日臻成熟。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 以 德 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式的所谓的”软实力(softpower)”成为国际关系讨论以及国际协调政策中的新焦点。 虽然”软实力”这一概念频频见诸报刊,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词语之一,但它本身所包含的理论性内涵并没被明确化。由此而产生的所谓的”提升软实力”往往陷入一个经验主义的误区。比如,软实力的提倡者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的价值观念产生向往、并以该国的先例为模式、企图达到该国的繁荣与开放水平”的”权力的第二个侧面”.奈又把其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拥有使其他国家感到魅力的文化资源;二是拥有使人向往的国家政治价值观;三是能获得尊敬的外交政策。这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无疑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 这种企图通过解释软实力的做法不免带有循环逻辑之嫌,更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在欧美的”魅力”比在亚洲的”魅力”大得多等现象。假如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亚洲人民的损害是该现象的根源的话,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作为拥有全人类共识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意义。 因此,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软实力”,考察其根本所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笔者在第二部分中对软实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