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服务监察差别 银行服务的社会学意义比银行财务的经济学意义更加重要。监管当局和经营者往往过分重视银行财务指标,忽视了对居民服务的人文指标。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令百姓伤感的地方还很多,主要表现在银行经营场所环境恶劣,银行基层网点布局欠科学,从业人员“铁面孔”形象至今难以改观,“霸王式”金融服务恶习不改;个别储户在银行大厅内被盗被抢,银行以刑事案件归公安管为由推卸责任;储户信用卡丢失已及时电话挂失但钱财仍被盗取;储户在银行门口发生血案,银行更是以不属管辖范围一推了之;对普通百姓的“养命钱”增收利息所得税有失公平,银行不去替政府耐心解释,反而告知这笔钱银行花不着;机构网点随意性撤消并不考虑百姓的需要,只考虑银行自身的利润指标;ATm“吃卡”,不法分子“骗卡、盗卡”案件屡见不鲜,对此有效的银行防范措施至今不见踪影;取款 10 万元提前预约制度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时下各种金融服务“乱收费”有增无减……百姓对此颇有怨言。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进展服务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银行服务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金融服务监管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银行业起步较晚,银行服务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提高银行服务质量既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要求,又是提升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定选择。传统体制下银行既是资金的管理者又是资金的经营者,承担着政府行政管理与财政出纳的双重职能。完全处于卖方市场的银行缺乏竞争意识,业务的开展往往是基于客户的主动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进展,消费者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为满足国内经济进展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中国的银行业改革也不断深化。由于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及经营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国内银行服务一时难以与国际接轨,银行消费纠纷案件频现,银行消费者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为改变中国银行业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加大对银行服务的监管力度,重新界定其职责范围和具体标准,不断提升中国银行服务质量。 国外境外银行服务监管主要经验 经验一,银行服务收费监管:顾客利益至上 在弱势群体保护上,许多国家都将银行服务划归为公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范畴,因此,特别注重对于弱势群体以及贫困人口享受基本银行服务权利的保护。例如,英国就推出了“基本银行账户”,该账户可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