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短片现状及希望 短片的资金更多是来自于电影制作公司或者是电影艺术基金会,它的存活需要足够规模的发行渠道、院线、电视台甚至是艺术机构博物馆的收藏。而目前微电影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厂家,通过委托团队或者企业代为制作,目的只有一个传播。他们企图通过免费的传播或者是付费的传播,来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企业文化做得好一点的,还会有一定的推广费付费扩大传播,但它们共同的性质是,它本身没有发行的回收需求。它最大目的就在于传播,而不在于短片本体的艺术价值不可否认很多微电影也拍得相当有水准,但其在目的上确实确定了它与电影短片本质上的区别。微电影走向大银幕与院线的设想不是不可能,但让观念为广告片买单不太现实。而一部高质量的电影短片或是电影短片集,会引发观众的购票观看。 在我国比较接近国际化短片概念的是由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推出的青年短片实践活动———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所产生的“九分钟电影”。20XX 年 10 月九分钟电影推出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短片作品《初吻》,它上传到土豆视频网站以后获得了 800 多万的点击率。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条件:没有广告植入,资金于公益机构,相对低廉的工作酬劳。这是中国第一部用 redone 拍摄的故事短片,却以惊人的万完成了所有制作(以非商业为目的的短片,不具备支付巨额酬劳的条件)。而 20XX 年佳能公司为了推广 5D2 这款具有拍摄功能的相机,分别邀请了宁浩和姜文导演制作短片,平均制作成本达到了 300 万人民币。由此看出短片目的不同,成本的高低也不一样。在国内要想真正做到短片进入院线,这个设想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链。我们首先要接受一个事实———目前我们国家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短片的文化土壤。在经济建设跨越式前进的年代,经济效益第一位的意识下,如何沉静下来创作、生产以及建设电影短片的人才梯队是需要从国家政府层面构筑的事情,它不是一槌而就的。想真正建立起这套产业链,首先要从改变对电影短片的观念上下手。短片是基于艺术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一种自由创作,它需要真诚的表达出创作者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思考,它的艺术价值可能远远高于它的市场价值;它的目的在于探究影像本体上的魅力与潜力,而非迫于商业目追求票房。它需要付出很大的资本对国民大众的鉴赏力做出积极引导。因此短片在其他国家更像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整体塑造,短片的扶植在国外更多的是由国家机构来承担的。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