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安全管理,保证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有限空间作业:是指在密闭或半密闭的各类容器、贮罐、槽、地窑(沟)、下水道(回水廊道)、反应器(塔)、箱涵、大直径管道、除尘器、煤粉仓、粉矿仓、各种炉磨或其它狭窄的有限空间中的作业。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往往会由于对空间内存在的危险分辨不清楚,加之与外界无可靠的联络工具(有时候会出现信号盲区),作业区域无安全通道或安全出口,紧急情况下又无法快速撤离,在作业时容易发生缺氧窒息、中毒或爆炸、触电等事故,而且往往会产生因盲目施救而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的严重后果。本文主要针对有限作业的安全管理要求进行了论述。一、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细分作业活动,针对每一个作业行为进行风险辨识,然后“一对一”地制订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在办理“三方确认单”或“检测、修理清理作业安全措施审批表”的同时,增补办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审批表”和“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票”。检测、修理作业人员应与生产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共同分析作业空间存在的危险或有害因素,要特别对设备状态、电源隔离等情况安全交底,要互相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范围。对分析可能存在有毒气体产生或缺氧的有限作业空间,要进行监测、分析,落实通风措施,向参加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确定作业时间和休息时间,轮换作业。在分析可能有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的有限空间内作业时,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作业时要使用防爆型照明用具和电动工具。有限空间内部有机械装置时,机械装置的动力电源开关必须彻底断开并上锁,悬挂安全警示牌。工作结束,经确认安全之后,方能开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必须根据相关规定穿戴好劳保用品。二、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过程进入容器等有限空间作业前,操作者必须检查容器(有限空间)内部空气是否有有毒气体和可燃性气体以及含氧浓度情况,确认安全之后,方可进入作业;假如在容器内长时间作业,必须定期检验空间气体的变化情况。作业中断达 1 小时,再次恢复作业时,必须再次进行有限空间内空气检查,重新确认空间内的安全情况。由于在容器等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条件较差,作业人员连续作业时间不宜太长,尤其是在含一氧化碳气体的空间进行作业,必须实行交替作业。在金属容器等内部或湿度大的环境作业,使用便携式电动工具作业时,要接好地线,并采纳不大于 24V 的安全电压。在潮湿的环境作业必须要使用 12V 的安全电压。作业期间,外部必须设置专人监护,监护人员必须仔细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