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融合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前似乎已进入了瓶颈期。就这一学科来说,很多高校联合出版社等机构已陆续召集了外国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讨会。会议普遍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教学对象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丧失了它的优势,教学效果不再显著。从个人来讲,经过十年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传统方法已越来越被学生排斥。基于此,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已是必定。就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来讲,专业融合已是趋势,此背景更促使外国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根据多年外国文学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现状,论文将从老师、教案及讲义、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专业融合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一、老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大学生普遍会对老师与高校存有敬畏之心,珍惜难得的大学教育机会,自主地吸纳高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他们在课堂上会仔细听讲,传统的教育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辅之以学生的预习与温习,教学效果非常理想。但是,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应用与普及使得大学生接触知识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猎取知识越来越便捷,老师在课堂上用传统方法所介绍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已不陌生,吸引力也随之消逝。于是,听课率大大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有强烈的挫败感。他们已不再是大众眼中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挫败感推动了教学主体——老师对于教学改革的渴盼,也能够使改革真正实施起来。大多数外国文学老师认为,老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必须发生变化,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老师应是引导者。而成为引导者的前提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统筹安排能力。成为主体的学生的课堂表现会异常丰富,他们的见解与创新可能会类似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而专业素养高、统筹能力强的老师则能够像如来佛,你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从而能够使得貌似混乱的课堂秩序井然,实现教学方式改革的效果。 二、教案与讲义 文科类课程的教案与讲义基本上都是由大篇文字构成。它是老师上课的内容。但是由于手机与网络的普及,只要学生同意,大部分内容都能被找到。所以,单纯的文字讲授已失去它的价值。又由于多媒体教室及电脑软件的应用,教案与讲义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文字已失去了吸引力,那么生动的图片与悦耳的声音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型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