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20XX 字书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作者是米兰·昆德拉,这一本书的亮点并不在于故事的情节,而是能让我们感受与众不同的震感。这本书讲几个敏感的元素整合到一起,用音乐给我们带来别样的体会。下面是我带来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0XX 字书评。 对于文章的开篇内容我想了很久,我既想引用尼采的“永恒轮回”概念,又想大胆的把托马斯和萨比娜在画室中激情奔放的性爱场面呈现给大家。 我想到了严歌苓笔下在树林里的性爱,想到了村上春树在极简主义风格下的纯色性爱,我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在上流社会的酒后乱性中的荒唐事儿。 但是我实在写不好米兰·昆德拉给予性爱的终极意义。说多了啰嗦,说少了还不够味儿的感觉,实在是不太美妙。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功力也不在于讲故事。 坦诚讲,在没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前,我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叙事的节奏”,我认为像阿城那样把人物细节刻画到极致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在读这本书时,米兰·昆德拉对于故事忽快忽慢、忽明忽暗、时而疲乏时而有力、时而“赘述”时而简洁的写作手法,在我个人不长的阅读史中是非常罕见的。对于这种牢牢抓住读者脉搏的强大力量,是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过程中绝对感受不到的。 我们知道,米兰·昆德拉和普鲁斯特一样,对音乐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但是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米兰·昆德拉不会像普鲁斯特那样,以音乐为引线,沉醉在恍恍惚惚的遐想及无限悠远的追忆之中。昆德拉对于音乐的理解于我而言,是干脆利落,是激情的直白,他很少去幻想和追忆什么,但却让我看到了他思想上的天马行空。他很少去掩盖或者解释什么,但却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极度敏感、对生命的锐利观察。 米兰·昆德拉评价说:“贝多芬也许是最伟大的音乐建筑师。”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小说家之口。后来他更是谈到了贝多芬在晚年将赋格放进奏鸣曲的勇气,以及弦乐四重奏作品的时值比例等等。说到这里,假如我说在阅读过程中,好像总有贝式钢琴曲那忽强烈,忽平静。忽静如湖面,又突然如海啸般的怒吼从耳边传来,你一定不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了。 文字和音乐的结合,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种从二维的页码上升到三维的空间、四维听觉、甚至多维哲学空间的各种幻象,读着读着竟然会觉得莫名的可怕。文字的力量到底来源于哪里?那只强而有力的大手到底按在了我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