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策略突破读后感写作困境 读后感写作解析 很多小伙伴对于写读后感是比较头痛的一件事,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了三种策略突破读后感写作困境,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三种策略突破读后感写作困境 杨梦醒 闵老师教育培训学校 假期闲暇之余读读名著,是一件很满意的事情。然名著读罢写写读后感,则是一种提升和开拓,如何写读后感,学姐首师附中老师杨梦醒有自己的浅见。 三种策略突破读后感写作困境 林语堂先生曾经在《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可见读书裨益之广。想要学好语文,单靠课本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经典名著借力。阅读名著,重在吸收、积累,单单通过"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阅读经典之后写作读后感,及时沉淀积累,以读促写,以写促思。 从现实情况来看,名著的读后感写作存在情绪上畏难、内容结构上单一机械、思想上肤浅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应该如高质量地写作读后感,与名著的深度对话呢? 一、搭建联系,寻找共鸣点 "无话可说、无感可发"是写读后感时常常面对的困难。经典作品,往往寄予了作者对时代、对生活、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读者,带着时代、个人的经历同构建的情感、价值模式走进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摩擦或者共振。写作读后感,就是读者将阅读时的情感触动或者理性思考整理呈现出来。因此,文本世界和读者个人经验世界发生的联系,是读后感写作的重要基础。 我么可以通过主动思考搭建桥梁,将文本描绘的他者的世界和个人既有的经验相互联系。从而寻找到自身与作品的共振点与差异点,比如:作品中某一人物现在处于困境,我有没有置身于类似处境的经历?类似在哪里?有没有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为例。谈孙少平吃苦精神是传统旋律,文章往往比较刻板,流于空洞的口号。通过与自身世界的联系与思考,有同学就能够关注到孙少平和金波的友谊:"不是同生共死两肋插刀,也不是伯牙绝弦钟子期,好像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地方,然而就是那种平淡质朴凡人友谊,却那么温暖人心、那么深挚可爱。"前者写得不好正是因为:在当代,物质相对富足,学生们鲜有孙少平贫穷受苦的经历。后者写得精彩正是因为几乎人人都有几个亲热无间的"小伙伴".这就是说,我们要用生活去理解名著里的人物。 二、追问式探究,关注反常点 许多学生的读后感写作失败是因为误读了原文,没有摸清作者的意思。 文学作品常常用曲折委婉地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