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语文 上册人教版课件 PPT 10 短文二篇 第二课时 课件 PPT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2. 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 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课件 PPT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精研细读精研细读1. 念/无与为乐者,遂 / 至承天寺 / 寻 / 张怀民。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 但∕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精研细读精研细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于是原来睡觉精研细读精研细读1.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 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精研细读精研细读课件 PPT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2.2.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3.3.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人怎样的感受? 4.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 月色皎洁,空灵。 4.“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