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精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由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我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书的观后感,一起来欣赏吧! 01 很多年前看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电影,当时是冲着才女徐静蕾去的,编剧、导演加主演;记得整个电影画面比较灰暗,文艺味道十足,当时对电影中这个作家很不喜爱,甚至觉得不可饶恕,甚是讨厌,无法接受一个人对待感情怎么可以如此随便。 同时,更加不可理解的是电影里面女人对作家的这份感情,究竟是怎样的情结,竟然存在这样一种可以低微到尘埃里的感情,实在是想不明白,最有感觉的是里面的插曲——林海的《琵琶语》,没想到自己很喜爱的曲子竟然是这个电影的配乐。 当看完茨威格这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书籍时,之前看完电影的视角一下子全被打散了,甚至是天翻地覆。也许那些年我还不懂爱,也许那些年我还没有遇见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说,那些年我是非常不屑于爱情的。 更或者说,那时候我在面对很多东西是非黑即白的状态,面对生命有执着,有固执,有对待。 女孩是单亲家庭,父亲很早病故,和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总是郁郁寡欢、悲悲戚戚,且生性怯懦,靠吃养老金生活,她们深居简出,不声不响的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过着小市民的穷酸生活。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十三岁的女孩本应该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花骨朵,但对于她来说,一切都是灰色的,一切都是无望的,杂乱无章。 突然有一天,他们居住的院子里搬来了一位年轻、英俊、标致潇洒的作家,仿佛一道光瞬间注入了女孩的生命,那是一种新生力量的诞生,犹如一个救世主的出现,或者说是信徒的膜拜,都不为过。 总之,因为作家的出现,女孩子的一切才开始变的有意义、有色彩了。 从此,她的整个生活开始变了样子,开始舍命的努力学习,由中等生突然变成第一名,读了上千本书,开始坚持不懈的练钢琴,尽管是有补丁的衣服,也穿的整整齐齐,干洁净净的…… 所有这一切,只为变的更美好,更优秀,只因为心中那个神一样的存在。 在后来不得不跟随母亲搬出这个城市的几年时间,尽管已经长大,但也绝不允许别人拿谈恋爱开玩笑,因为她觉得,受勾引本身就已经犯了罪。就像一个信徒对于教主的敬畏和虔诚,容不得半点的亵渎。 甚至后来,她为了给他们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物质基础,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因为在女人心中,孩子就是作家的化身,是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