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读后感 20XX字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一书由赵鑫珊所著,是一本关于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这里我给大家带来的是《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读后感 20XX 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我以前常常思考,科学、艺术、哲学这三者是否能统一?能否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中起到什么指导作用?这些问题留在我的脑海里整整一个学期,我不断地探究以渐渐明晰其本质。最近几天我有幸读了赵鑫珊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感受颇丰,有一些新的收获我想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反复咀嚼,用以指导我的学习和工作。 《断想》这本书立意之新,所谈问题之广频频刺激着我的眼球,触及我的心灵。书中让我眼前一亮的第一个发现是爱因斯坦对哲学的定义,他是这么说的:"假如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定义意味着哲学同全部科学讨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使全部科学讨论成果成了哲学推广的必要基础和背景;使全部科学讨论得到了哲学智慧的启迪。 读到后面又发现科学和艺术是不能独立于善而存在的。这一立论真让我眼前一亮,在此我的想法是:科学即真,艺术即美,哲学即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互依存的,但这两者又离不开哲学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科学、艺术、哲学是可以融会贯穿的。对这三者的追求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对"真善美"的追求。反思现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孜孜不倦地追求这样一种真善美啊,在我的印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二十世纪的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竟发现不了几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可能是我了解的人还太少吧! 另外书中对科学、哲学、艺术的描述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感,它这样说到:科学、哲学、艺术的最高使命都是从混乱之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此类活动假如有一个共同的极限的话,那么,这个极限就是永恒的、欲辨忘言的神奇感和惊讶感,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这些让我联想到了我之前在公众号里发表过的某些论断,心头突然一喜,似乎在书中找到了知己。 不过到这里有一点我还是比较疑惑: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科研活动的时候我并没有体会到任何艺术感呢?读到后面我才发现科学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并不能完全统一,"有无自我"即有无主观移情作用是科学和艺术的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你要对它投入主观情感,使你所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