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我又回到这里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革命背景下,一个人活着需要很大的的勇气,以及那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下面我带来的是《活着》读后感:我又回到这里。 我躺在六英尺深的土地下。 我又回到这里,回到我诞生的土地中。 泪水从山顶曲折流下,淹没我,淹没我出生的那栋矮房。 我听到哭声,女人的嚎啕,男人的呜咽。那些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挤在我的门前,竞赛着他们的悲伤。 故乡的残砖破瓦,听过多少遍这彻骨的哭泣。风把尘土吹起,打在一张张疲乏的脸上。泪水滚着尘土,从脸颊流下,再将它们送回诞生它们的大地。 我又回到这里,我叛逃的土地。 我绕着这片荒芜的世界兜兜转转,我从赤裸中诞生,为自己披上华服,为自己建起堂皇,直到我被时间诅咒着回到这里,转回这片我诞生的土地。 我又回到这里,我叛逃的土地。 拿起书,是深夜;放下书,已经是中午的艳阳。 灼热的阳光烧透了空调冷风,直直打在眼眸。我看着我的影子一点点拉长,仿佛我也在时间中一点点拉长。 富贵,一个寄寓着美好的名字,被命运无情地嘲弄:家珍死了,凤霞死了,有庆死了……那些名字曾经寄予的美好愿景也在丧乱中离去,人那些渺小的祈愿在生命的重量下被碾压、踏碎。 富贵的一生,从失去开始,在不断的失去中走向终点。 起初,我还有怨气,还有同情,还有为富贵寻找苦难根源的力气: 是时代的过错么?是那个给中国人眼中注满泪水的时代的过错?是命运的嘲弄?是他年少时挥霍放纵的报应? 可当有庆死了,富贵所有的生气都在家珍的宽慰中消散时,当春生背负着生命的债走几步回头时,指摘和同情都失去了意义。富贵的苦难,是来源于那个相伴他一生的朋友,那个同样将相伴我们一生的朋友:活着。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从出生起,我们便于生活这个朋友相识,在这段紧张关系中寻找着意义:泰戈尔说,生命是流萤般自然轮回;赛格林说,生命是对原始真诚的守望;余华则说,活着本身的意义就是活着。在生活的不断失去与获得中,在苦难对理想的摧毁中,那些崇高的追求都不再闪耀,只有脚下坚硬的土地真实地给予生命力量。曾听人说,生命的意义就像是去剥一个洋葱,你一层层地好奇和期待中剥着,最后当你疲乏不堪地剥开最后的答案时你得到的只有流满眼泪的面孔,和满地的洋葱皮。 生命的意义就像是去剥一个洋葱。 最后当你疲乏不堪地剥开最后的答案时,你得到的只有流满眼泪的面孔,和满地的洋葱皮。 仿佛失去了和这个世界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