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读后感 20XX 字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但是读完这本书完全摸不着北,我整理了一篇《哈佛中国史》读后感 20XX 字供大家欣赏! 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一套六册《哈佛中国史》,我很好奇这些号称汉学家的老外会如何思考和写作中国史。 前几年国内掀起一股明史热,儿子六年级读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对明史相当感兴趣,看过一遍还不过瘾,在多伦多留学每天坚持听《明朝那些事儿》音频。于是我首先找来本套中国史的主编卜正民(Timothy Brook)亲自撰写的《挣扎的帝 国:元与明》一册,看看与我们在国内读到的明史有何差异。 读老外的历史书,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容易犯困,感觉老外写历史总是事无巨细、婆婆妈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没有一条贯穿全书、勾引阅读兴趣的主线。哪像读中国人写的历史书,宫廷心计、官宦攻讦、用兵伐谋、征战疆场……让人惊心动魄、欲 罢不能、引人入胜。 比如那本几年一大热的《万历十五年》,早在 30 年前大学老师就列为必读书目,作者黄仁宇参加了《剑桥中国史》的撰写,负责明史部分,后来有了这本书,但我读过总是找不着感觉。这套《哈佛中国史》可读性算不错,但仍然读着读着不掐一下大腿就 走神了。 老外写历史,运用史料与中国人大相径庭。中国人写历史,取信正史,其他野史旁料,最多作为补充佐证。这套《哈佛中国史》似乎并不看重正史资料这类“重要史料”,而是大量考证引用考古文物、出土文献、书画瓷器、建筑家具、平民家谱、地方物 志、个人札记等等这类“边缘史料”。 读完全书,我与儿子沟通心得体会。他告诉我,他们历史老师要求做 Research时尽量使用 Primary sources,我们所说的“正史”,实际上是 Secondary sources,而上述那些所谓“边缘史料”才是 Primary sources。 除了重视一手材料的直接使用,国外学术讨论还将参考文献索引作为呈现讨论成果的基本要求。我翻看了这套《哈佛中国史》六册,大致每本书的参考文献、索引和注释等都要占到全书页数的 1/5-1/4,极尽详实,其中参考文献还严格区分“一手文 献”和“二手文献”分列。这也就罢了,最让我觉得这些老外脱裤子放屁的是,卜正民在书中有一个地方引用了他自己另一本著作中的一段话,也照样煞有介事地标注出来! 这让我联想到儿子到国外上学第一学期,初次做地理课的 Project,费了好大工夫做出来,我也觉得像模像样,与国内学校刷题作业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但作业交上去后得分不高,咨询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