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观后感: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有目的地“刻意练习” 天才在我们认为就是什么都懂,很厉害,我们特别崇拜这样的人,我整理了一篇《刻意练习》观后感: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有目的地“刻意练习”供大家欣赏! 昨天注册了樊登读书会,听了第一本书《刻意练习》。 这本书是我最开始了解知识付费时正流行的,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在他们的文章或课堂上提到这本书,所以我特意从当当网上花了几块钱买了一本电子版。 粗略地阅读了一遍之后,我对那些在自己的文章或课堂上推崇这本书的老师们愈加敬佩起来,他们是怎样从这本枯燥无聊的书中推演出那么多有价值的理论的呢? 但是通过听樊登讲解这本书,我竟然觉得这本书其实真的还不错。 《刻意练习》的作者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安德斯 艾利克森博士,他专注于讨论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 本书首先向我们披露了“天才的真相”,通过莫扎特、帕格尼尼等“天才”的实例告诉我们,所谓的“天才”,并非真的天生具有某种神力,而是后天通过“刻意练习”才取得的成功。 什么样的练习才是“刻意练习”呢?我们也一样在努力的练习,为什么就成不了天才呢?艾利克森告诉我们,练习的方法有两种,我们一般人在学习的时候采纳的都是第一种,叫做天真的练习法,即反复地去做某一件事,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的练习方法。还有一种有目的的高效练习方法,那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有四个特征: 1、有明确的目标。 2、练习时务必专注。 3、有反馈。 4、走出舒适区。 艾利克森还告诉我们,很多人没有能够成为“天才”,大多是因为自己心理层面的障碍,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大脑的适应力,远超一般人的认知。 比如科学界曾经认为,成年人的大脑布线已经固定,但是通过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讨论发现,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此外对马拉松、跳水等项目地讨论也再次证实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令人难以置信。 这些证据都表明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类的潜能可以被构筑,而非简单地发掘。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还提到一个概念:心理表征。当大脑和身体不断适应新的极限时,就能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将杰出人物和普通人区分开来的正是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