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干部读后感运动式社会治理模式的再认识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干部读后感运动式社会治理模式的再认识_第1页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干部读后感运动式社会治理模式的再认识_第2页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干部读后感运动式社会治理模式的再认识_第3页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干部读后感:运动式社会治理模式的再认识 这本书讲诉了国家治理过程中两个相互替代的治理模式,为我们对于社会模式的定位和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下面是我带来的《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干部读后感:运动式社会治理模式的再认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内容。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分析国家治理逻辑,建国后前三十年,国家治理模式以政治动员式模式为主,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模式开始趋近于社会多元治理格局。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讨论》一书中,周雪光教授借用韦伯科层制理论和当代组织理论,提出在中国国家治理过程中常规治理和运动治理是两个相互替代的治理模式,两者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转化,这为我们进一步思考运动式社会治理模式的定位和意义提供了新视角。 治理理论属于舶来品,强调的是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遵照一定规则程序共同参加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但是观察当前中国基层治理的现状,我们会发现社会治理理论在当代中国基层治理应用过程中遇到诸多挑战,社会治理过程中各个主体的定位和作用发挥存在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与西方国家公民组织和公民个人参加社会治理意识较强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系统的参加制度化安排相比,我国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亟待提升,加上社会组织的孱弱,造成普通民众对于党和政府有无限期待,政府托底思维盛行,信访不信法就是典型表现,这使得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不得不承担着社会治理的发起、动员、参加、评估的全程责任义务,有限的政府能力和无限的政府责任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而且由于科层制特点使得越到基层社会治理矛盾越多越突出,所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由于基层政府权责不对等、任务繁巨等原因,基层政府主导的运动式社会治理模式成为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非常态的运动式治理模式成为了基层常态治理的主要内容。 01 概念辨析 在讨论运动式治理模式前需要先厘清运动式社会治理模式与政治动员式社会管控模式的区别,两者的异同点主要是:从行为主体看,两者的行为主体均是政府,不同的是运动式社会治理的主体多是基层政府,影响范围只覆盖基层政府所辖区域;政治动员社会管控模式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基本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地域的覆盖;从覆盖领域看,前者多是围绕某项重点任务开展的专项治理,覆盖领域相对固定明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一帆文传+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欢迎光临店铺,各类公文供您挑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