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观后感:原生家庭对性格养成的重要性 本片的成功,离不开原作作者的笔力,导演和编剧的指导,更离不开演员们的演技。可以说,这些专业的演员们几乎把角色给演活了。下面是我带来的《万箭穿心》观后感:原生家庭对性格养成的重要性,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万箭穿心》是一部于 20XX 年上映的现实题材国产片,讲述了上世纪 90年代一个武汉家庭的悲剧。女主角李宝莉精明、能干、语言刻薄,得知丈夫搞外遇,举报其嫖娼,导致其在后来的下岗潮中失业。得知真相的丈夫选择跳河自杀。李宝莉毅然成为一名扁担工,供养儿子和婆婆10 年,却被长大后的儿子埋怨和疏远,最后离开了家,如同万箭穿心。 本片可以说是近几年新写实主义国产片的扛鼎之作,荣获国内多项大奖,女主角的扮演者也凭借此片拿到了好几个“最佳女主角”。只可惜叫好不叫座,票房远远比不上其口碑。只能说在现在的中国院线,还是特效爆炸的商业大片和流量明星齐聚一堂的电影更合观众的口味。 本片的成功,离不开原作作者的笔力,导演和编剧的指导,更离不开演员们的演技。可以说,这些专业的演员们几乎把角色给演活了。但其中一个角色——儿子——却有些争议,部分人认为,儿子明明是当时武汉市的高考状元,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推断能力。假如说在他小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对母亲抱有怨恨是理所当然。但十年过去,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母亲的卖力工作才能上学,怨恨应该早就被抹消了,为什么还会疏远母亲,甚至要把母亲赶出家门呢? 我认为,儿子这个角色不正常,但合理。一句话概括,这都是原生家庭的“锅”。在影片的开头,儿子与父母有一段互动。母:来,儿子,背首你昨天学的诗。儿:(观察父亲的神态)父:(愁眉苦脸)儿:爸爸不想听,我不背!母:(微怒)你可还真是姓马(指丈夫家)的!(扭儿子的耳朵) 从这个情节,可以对各个成员做个简单分析:父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厂办主任)和文化知识,但性格文弱。母亲性格强势,但没什么文化,在家庭中占据“统治地位”。双方多有冲突,儿子感情上更偏向相对弱势的父亲。父亲负责对儿子的文化教育,在性格的培育上却没下多少工夫(儿子更在乎父亲的情感,没有对母亲的同理心)而母亲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对儿子的文化教育不足,且因为和儿子的沟通不足,和儿子的关系较为僵硬。 这可以说是 90 年代很多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多父母的婚姻观、教育观都较为落后,十天一大吵,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