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与隐患排查1979 年 12 月,洛伦兹(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而“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因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它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哲学魅力给予我们工作中的许多有益启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种“敏感性”体现在电力行业中,自然会让人联系到引发安全事故的各类安全隐患。蝴蝶扇翅的能量虽微不足道,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逐级放大,便可能形成令人胆寒的龙卷风。同样,安全隐患虽小,假若不以为然,听之任之,那么隐患的量变最终将质变为令人措手不及的大面积事故。笔者在变运工区工作期间,曾亲历过一座 220kV 枢纽变电站两台主变全跳、35kV 开关室爆炸的重大设备事故,其起因就是一个小小的触头发热隐患,“蝴蝶之力”可见一斑。在事故的发生之后三省吾省固然可为“后事之师”,然而就事故造成的危害而言则不免有亡羊补牢、贼走关门之憾。相对于事故的应急处理,我们之所以更倾力于事前的隐患排查,从操作上来讲,隐患作为事故的萌芽状态,能量低,范围小,相比事故而言更易掌控,正如阻止一只蝴蝶扇翅自然要比应付一场时速百公里的龙卷风来地简单得多;二则,隐患的表征大多没有直接的危害,处于可控、在控的程度,而若演变为事故,即便最终将“失控”的“燎原之火”消除,然破坏已经造成,损失无法挽回,至多只能称之为“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而已。那么,既然隐患排查至关重要,为什么总有或多或少的隐患无法被发现呢?究其原因,人们往往不是看不到,而是熟视无睹,认为隐患只是一只“蝴蝶”而已的心态在作怪,被“蝴蝶”的“小”所麻痹,放松了警惕所致。随着电网的不断进展,安全生产的不断法律规范,隐患的定义正在变得更为细化,违章操作是隐患,设备缺陷是隐患,电网“亚健康”是隐患,未实行安全措施冒险作业是隐患,检测、修理验收时未被发现的一根细细的导线是隐患,巡视中对一块光字牌、一个信号继电器、一块压板等细节的忽视同样也是隐患。因此,对待隐患应该也必须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精神,要有一股从细节处着手的抠门劲,用防微杜渐的态度,养成谨小慎微的习惯,及时发现那对“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