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低碳”化是对“低碳”的错误理解“低碳”重新定义了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这本是一件好事,既挽救了地球,也挽救了地球人自己。 国人喜爱搞运动,认为这是统一认识和行动的最好手段,但是,当“低碳宣传”扑面而来时,我在想,将“低碳”变为“泛低碳”,会不会是对我们美好初衷的歪曲理解,甚至会影响低碳生活的健康推动? “泛低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过于简单地把节约与环保等同于低碳。很多人把低碳宣传为“少用电”、“少吃肉”、“少开车”这些生活细节,在一个人口十几亿的国度里,任何小事一旦“积少”就“必多”,所以,那些数据往往让我们瞠目结舌,肃然起敬。问题是,无论多少,不仅是人类,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都是靠消耗地球资源生存进展的,假如你想要延缓这种消费,那么我倒建议应该由上至下,而不是现在的由下至上。 举个例子,假如开小轿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油耗公升数乘以 2.7。那么以一辆悍马民用越野车为例,它的排气量达到 6.2,是普通家用轿车的 3-4 倍,换句话说,公路上每开出一辆悍马,就相当于四辆家用轿车在同时奔跑。这还不算悍马轿车在其他方面的高消费和高能耗指标。 此外,很多专家们说,高油价是遏制汽油消费的有效手段,也算是为低碳生活添砖加瓦。 这两件事摆放在一起,我怎么就觉得那些高举旗帜,为低碳生活摇旗呐喊的小排量车主很有一点悲情英雄的意味呢?因为,开得起大排量车的富豪们怎么会在意油价几毛几毛地增长呢?而现在,很多这样的富豪都以大排量车为身份象征(其实并无实际用处),致使很多国际厂商专门设计出所谓“城市越野”这种不伦不类的汽车概念,为什么我们可爱的发改委不颁一道谕旨,严格限制国内的大排量汽车的销售和生产呢?因为这样,可能减少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再举一例,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只 11W 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 60W 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 80%。假如全国使用 12 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我感谢这个数据的统计者和节能灯的发明者。老百姓使用节能灯不用你们提醒,因为电费催缴员会用账单告诉他们一切,问题是,仅靠节能灯会解决问题吗?这事我建议先问问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此外,很多城市大搞亮化工程和霓虹灯工程,整得大公路和秦淮河两岸似的,有必要吗?当然还包括现在很多电视台举办的大型晚会,平台美丽得一塌糊涂,其实全靠背后那点灯泡撑着,这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