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协同生命伦理学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原有科学技术的增强运用等刷新了医学伦理面临的问题,出现了更多的医学伦理盲区。国外医学领域的伦理学讨论在此情境下已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正如 Danielwikler1997 年在第三次国际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所言:生命伦理学现已经历三个阶段,目前关于“人口健康的生命伦理学”的第四阶段正在起步。第一阶段为医学伦理学“形成行业准则”时期;第二阶段为生命伦理学诞生阶段,注重“医患关系和病人权利”时期;第三阶段为卫生保健政策和卫生经济的细节问题探讨时期。展现出医学伦理学情景核心问题都趋于论题更为深刻、对象更为丰富、富有人文内涵的方向进展。与之相应的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应该立足本土的实际,“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在医疗环境、伦理学情景、卫生服务对象和社会经济环境业已变迁的当下,医学伦理学应该有一个转变,尤其是在深化医疗改革过程中,更是要破除传统医学伦理学观念,向现代化医学伦理学转化,医学伦理学教育也必须要与时俱进。 1“大医精诚”的思想内涵及传统医学思想教育的困境 1.1“大医精诚”的思想内涵 医学名著《千金方•大医精诚》中系统的阐述了为“医大者”应具备的素养要求和职业操守。《大医精诚》在要求医者具有精湛医术的同时特别强调“医乃仁术”的观点和要求。儒、释、道诸家道德观在《大医精诚》中均有体现:儒家———“医乃仁术”、佛家———“大慈大悲”、道家———“无欲无求”,为行医者树立了可谓“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的美德风范。“大医精诚”对医生群体的道德建设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医生的要求过高甚至太过苛刻。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环境下,医生作为职业人,也有形形色色恰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阐述的各类现实需求。一味地强调为医者必须“大慈大悲”“无欲无求”,并且会给社会大众造成一种“凡是医生就必须看好患者的病且必须‘无欲无求’,不计付出和回报”的不良氛围。医学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保健服务不断更新升级面临种种全新的、现实伦理问题需要应答,而在全球化境遇中的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多元化让我国传统的医学伦理在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层面陷入困局。 1.2 传统医学伦理学“译介-嫁接”方式在本土医学生思想教育教学中困境的探源 中国的医学伦理最先引介于西医,是一种“译介-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