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仁”与“弱”-——致孔子的一封信

“仁”与“弱”-——致孔子的一封信_第1页
“仁”与“弱”-——致孔子的一封信_第2页
“仁”与“弱”-——致孔子的一封信_第3页
“仁”与“(软)弱” ——致孔子的一封信 尊敬的孔老先生: 这是两千年后的学生给您写的信。 您就是那黑夜里最璀璨的明星,那九州五岳永不熄灭的火焰,照耀着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前进的道路,引领着我们感悟那简单而又深邃的道理:“仁”不代表“(软)弱”。 记得初涉文科,“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便是我与你的第一次邂逅,简短的九个字,却使我明白了:唯有仁者,才能正确诠释爱与恨。从此,《论语》这本古朴的线装书便将我与您的心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我与您缘分的起点,也是我精神上不可获缺的食粮。我视它为良师益友,伴随我成长,从而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上辨明方向与是非。从《论语》中不难看出,您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人性的本能似乎扭曲了:善良、仁爱,与沧海桑田一般,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仁”的本质被这些人丑化,有人将它与“(软)弱”并提,把“仁者”视为“弱者”,更有胜者视其为“愚者”。正义被蔑视,冷漠似乎是生存之道。“仁”真的是软弱的表现吗?答曰:非也。我认为“仁者”富有责任感,更有迎难而上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您对“仁”的升华: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而必要之时,要不惜牺牲自己,付出一切代价来成就一番事业。这一近乎严苛的要求将“仁”与“弱”的相异之处显露无遗。 “弱”只是胆怯之人的借口,我认为其也可视为“不仁者”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如何做到“仁”呢?颜渊曾经请教过您。您是这样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您想教导我们:实践“仁”之道,完全得靠自己。如今,“仁”这颗洁白无瑕、光彩夺目的珍珠渐渐黯淡无光,社会即将失去真挚的爱,人们将怅然若失地过着每一天。但是,即然认识到错误,就要痛改前非。在此,我代表所有 90 后向您立誓:我们将重拾“仁”之道,将“仁”的思想发扬光大,并脉脉相承。 孔老先生,感谢您,让我明白了这简单而又深邃的道理,也感谢您让我的生命又拥有了最恒久的动力———传承。 此致 敬礼!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