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违”现象与“三违”精神的分析探讨1 “三违”现象概述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违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成为长期的井下行为的积淀,存在于较多员工的工作过程当中,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它不仅损害自己、而且损害别人,甚至被别人所损害。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究其原因,人们常常将其概括为“图省事、闯大胆、碰侥幸”。实践证明,“三违”是一种过错:首先,它要遭受制度、章程的制裁,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其次,要受到良心亦即“本我”的责备;第三,可能要出现事故,使身体遭受痛苦,甚至可能要丢掉生命。2 “三违”精神分析2.1 欢乐原则 它的前提是人的生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生的生理需求。当高强度的劳动使肉体感到痛苦难耐时,“本我”中的生理冲动,便强烈要求休息,这种需求便成了第一的基本需求,而安全似乎临时退到了第二位。这并不是说安全对他们不再重要,而是因为灾难还未显现出来,生命的安全在此时没有受到明显的威胁。生理的冲动才得以占据上风,才引发了“图、闯、碰”。同时,多年以来,煤矿工人脏、苦、累、险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对井下工作的危险性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恐惧感。不少人由恐惧产生了宿命意识:该死该活由天定。一个人出了事故,一些人认为是该着,不出事故认为命大,于是自己的安全,不是从工程质量、操作章程上把握,因为那样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于是更多的“三违”者为了能使这种“图、闯、碰”的行为合理化,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于是就导致了“特权假设”的出现。2.2 特权假设 它是指工人在“三违”过程当中,呈现的一种满足自我、躲避超我的心理状态。例如:一个空顶工作者想的是:今日不会冒顶的,因为顶板好,危险与灾祸是以前和别人的事,我可能是个例外。这就是“自我”对“超我”的合理化,一种心理安慰。正如事实表明的,这种安慰在很多情况下是获得成功的,“三违”者是常常获得这种特权,但偶然的情况下也会失败。这是因为,安全操作章程在被人们用权力强行定为规章之前,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正是因为偶然发生了事故,人们才把这种行为定为违章。很明显,规章虽然定出来了,但并不说明以后每一次违章都意味着出现“偶然”事故。这正是违章者对规章常常抱着一种敌视态度。认为是领导治人而不是自觉遵守的原因。但究竟“三违”获得成功的概率有多高,谁也无法测定的很准。也可能一个在“本我”的支配下长期“三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