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岁,第一次因为李白落泪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多少的壮志,多少的抑郁不得志,又有多少人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今的我们也只能从这些古诗词中去怀念他们。接下来我将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请大家一起欣赏。 我是苏轼的粉丝,我喜爱这个有情怀的学霸,走在人生的不平路上,他从来都不挪动任何的石头,就近蹲下来,在石头上歇歇脚,或者干脆在石头上画幅画,我艳羡这样的灵魂。 对于同样出名的李白,从来抱有的态度就仰慕,这个将大唐诗歌推向高潮的男人,我从不假任何辞藻的夸赞他。 唐朝诗人各有所长,在杜甫手上,律诗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而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基本代表了唐朝七绝的最高水平;王维擅长的五绝,无人能出其右……但只有李白属于全能型天才,无论是古体诗,还是律诗、绝句,都写出过超一流的作品。 除了作品的精彩,长安一梦,他留下的传说太多。 这是我脑海里的李白,是那个不同意循规蹈矩走科举,一路洋洋洒洒大张旗鼓隐居,广事干谒的李白,他凭借一身太白金星下凡的才气,迅速在大唐娱乐圈声名鹊起,天子呼来,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不管故事的虚构成分有多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以这样的方式迅速的接近了大唐的权利中心。 可惜在他被唐明皇熟知的是一个诗人的身份,而不是有政治报复的读书人,于是只给了他一个翰林待招的职位。 很多人都会将李白翰林待招的职位和翰林供奉混淆在一起。翰林供奉是实打实的皇帝跟前的红人,起草奏章的一把手,后世常称为“内相”。但是翰林待招呢?看名字,就是等待皇帝召见的意思,曾有人说翰林院是“杂流”共处之地,这话就非常难听了。所以李白长安一年,当的不是什么匡扶社稷的大官,就是一个陪皇帝写诗的御用文人,用来妆点盛世的。 以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这日子待的久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就来了,有他待着不如意的原因,也有看不惯朝廷龌龊的原因,当然也有李林甫排挤的原因,等等等加起来,李白说:“爷不干了!“ 于是,赐金放还,大摇大摆的拿着金子离开了。 我一直很欣赏李白的这种洒脱与决绝,不干了就是不干了,老子有的是一腔的才气,“千金散尽还复来”!千金散尽是草包,还复来是真本事,这种底气和自信,空前绝后! 听陈涌海唱的《将进酒》,就是这种汪洋恣肆的豪迈感,一股子气韵从头灌倒底,一首和朋友发牢骚的诗,却写的大唐气魄倍出! 可是,偶然的依次机会,听到了濮存昕老师朗诵的《将进酒》,洒脱中带点落寞,大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