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 教育教学自我诊断报告 在教育过程中,探究到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成果,对于物理教学而言,实验是教学的根本。学生只有经历良好的教学培育,才能够激发他们潜在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不但的深化分析问题。下面是我带来的 20XX 教育教学自我诊断报告范文。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三十年有余。教学中一直追求着有效和高效课堂。尤其是 20**年 9 月至 20**年 9 月十年间,笔者以教研员的身份深化课堂兼课,不断地探究,收获了一些教育教学成果。但教育教学依旧存在许多不足,现诊断如下。 一、还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根本。实验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概念、规律、定义教学,还是习题、复习课教学,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因此,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自己的课堂中,忽视实验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 案例 1:《密度》教学环节 《密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密度的概念。然而,师生两手空空,怎么探究呢?因要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不能跳过这一章去教学。于是出现了以下尴尬的过程:老师提示他们阅读教材,看书上是怎样进行“探究”的(阅读“探究”思路)。 1、三个体积相同的正方形物块分别是木块、铁块和铜块(如下图所示),哪个的质量最大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一般可以正确回答。老师又问:那么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分别利用天平测量出木块、铁块和铜块的质量,可以明显地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的结论。 2、同种物质(如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可以探究,先用天平测出两铁块的质量,然后再用刻度尺测量出两块规则铁块的体积,最后把测得的数据进行讨论。在处理数据时,我们可以先用表格记录下相关数据,然后用图像描述其规律。 通过阅读教材,得到关于物质密度的定义: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比值不同。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 诊断: 这是一节非常失败的物理课。没有实验,没有互动,只有灌输,只有老师自问自答,课堂一片沉闷。学生也在这枯燥的灌输中,似懂非懂地、被动地“接受”了密度的概念。 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源泉。有些实验操作其实很简单,只是老师们不习惯去做,难得讨麻烦。而是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因为照本宣科,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或记忆力或思维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