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一、概述内镜操作过程中并发症不可避免。医源性损伤、操作失误、诊断错误等情况均可引起严重后果,但几乎所有的内镜医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均会经历或多或少的并发症事件。早期识别并发症并进行妥善处理对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二、内镜检查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出血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出血发生率为 0.01%〜0.13%,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胃。内镜操作和活检所致的 Mallory-Weiss 撕裂或者对曲张静脉的损伤均会诱发出血,内镜检查中并发的 Mallory-Weiss 撕裂一般发生于胃食管交界处小弯侧,一般预后较好,无需特殊治疗。此外,内镜活检可致出血,尤其是长期应用抗凝药物者。预防措施:(1)填写知情同意书(2)操作前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3)操作过程中,少注气,操作轻柔,禁忌暴力操作。处理措施:(1)如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病史,应避免行内镜活检,或建议停用抗凝药物恰当时间后再行检查;(2)活检后少量出血观察是否可自行凝固;(3)活动性出血可局部喷洒 1:10000 肾上腺素,无效可选择粘膜下注射、钛夹止血、氩气刀止血、高频电止血;(4)在止血的同时酌情建立输液通道,保持患者血压平稳;(5)止血后酌情留院观察;(6)止血无效通知外科处理。(二)穿孔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穿孔发生率为 0.02%〜0.22%。上消化道内镜所致穿孔最常见的部位是咽部及食管上段,食管穿孔发生率约 0.03%。颈段食管易穿孔多源于解剖学因素,即 Zenker 憩室、颈椎骨性隆起等;而胸段和腹段食管穿孔的原因则多以器质性病变为主,如肿瘤、狭窄、重度炎症等。术者缺乏经验以及患者不合作也是重要因素。与食管穿孔有关的最常见的病变为食管下 1/3 良性或恶性病变引起的狭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所致的胃或十二指肠穿孔非常少见。由于患者剧烈干呕、内镜操作时注气过多及溃疡部位的活检均可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此外,正常小肠黏膜活检也可发生穿孔。诊断性结肠镜检查相关的穿孔发生率在 0%〜0.9%之间。最常见的部位是直肠-乙状结肠和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结肠憩室病、炎症性肠病、狭窄、放射性肠炎或手术等因素造成乙状结肠固定于盆腔时穿孔发生率较高。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结肠穿孔的原因分为机械性和气压性两种。机械性原因主要是滑镜、解袢、活检等操作过程,如存在肿瘤(组织较脆)、狭窄、急性炎症、缺血或吻合口等情况,则更易发生穿孔;气压性穿孔罕见,常因肠腔内注入过多气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