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乐:香港回归设计上的错误这也就是说,很多香港人仍然不自觉地拥抱着“不变”。他们对特区政府有很多不满,提出了不少批评,但议论的方向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表面看来是尖锐、激烈,但实质上却还是未敢于面对未来,或更积极的建构将来。说起来这或者会令人觉得很奇怪,但事实却是如此:到了现在,香港脱离殖民统治和重新成为中国一部分的第十四个年头,香港人——由政府高层到一般市民——依然未有认真做好准备,在不同领域及方面去面对回归、“一国两制”及它们所带来的挑战。必须在此说明并且强调,我所指的状况并非一般亲北京人士口中所谓的“民心尚未回归”(即港人依然依恋英国殖民统治,抗拒中国)的问题。在他们眼中,1997 年后香港所发生的种种问题,基本上都是香港市民在心理上还未调整过来的结果。这种论调一方面反映出他们对港人的价值、取向与心情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对问题的性质没法好好把握;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这种理解不单不能帮助他们更全面的认识香港在整个回归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在某个意义上,这只会将问题都推到港人的主观因素之上,回避了思考香港的政治过渡所存在的各种深层矛盾。明显地,这对于更准确的认识问题所在,并且作出适当的响应,帮助不大。本文拟检视当年在设计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及制订基本法时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并指出它们对 1997 年以后香港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如前面所说,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香港社会并未很有系统及深入地反思那些问题,以至回归多年以来,一直感到一种难以表白的局促与焦虑,未能释放出新的活力。受困于此的香港社会,经常在既定的框框里碰碰撞撞,无法找到新的定位与方向,更难言有所超越。本文旨在抛出一个反思的议程,希望对于香港社会要摆脱这种状态有一点帮助。而对香港以外的读者而言,这或者可以有助于吸收有关的经验和教训,以免犯下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说起九七回归这个话题,千头万绪。自 1997 年至今,转眼已经十多个年头。理论上,香港人总该早已发展出一点点事后的智慧,总结一下当中的一些经验。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又并非如此。问题陆续浮现,可是却少有人真真正正发掘一下矛盾所在之处。而表现不济的特区政府很容易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公众议论的焦点、各方攻击的对象。如此这般,你一言,我一语,词锋尖锐,火花处处;坊间并不缺乏批评、讨论,但就是没有认真总结。把问题都推到政府无能、政治领导力有未逮,说来容易,或可满足一时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