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发展历程住宅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户型的变化,也并不是与居住需求这个点发生关系,还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的住宅政策、土地资源,或是其他的经济条件等等。1. 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2010s低层峯层中高层高层从 50 年代到 60 年代,大多数住宅都是低层的,多数属于砖混结构,住宅出现了白色的外框,这是地震后为了加固结构的梁圈。70 年代到 80 年代,大多是都是多层住宅,建筑大多数以5 层、6 层为主,当时 6 层以上需要加电梯,所以大部分住宅都是建在 6 层以下。90 年代到2000 年开始建造中高层的住宅,主要以 10 几层为主。2010 年以后,主要以高层和超高层为主。超高层住宅以南方居多。2. 建筑的容积率越来越大由于土地条件的限制,建筑高度逐渐变高,容积率有所增加表 5.O.2-1住宅建筑日照标准題琉气價區划I、口、III、>1工气攸区IV气恨区.V..;VI 气假区尢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曰照标准曰大窸曰冬至曰曰照时数>2>3>1有爲曰照日寸间带8~169^15曰照时辔计算起底层窗台面以上海为例。■1v但我国住宅法规对日照间距、绿地率、停车位等有强制性的要求和规定,以此来保证居住的基本条件。我国对住宅的日照基本要求大部分地区要保证:大寒日满窗日照有两个小时以上。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日照间距,都是要求是前排房屋高度的 1 至 1.7 倍,一般越往南的地区日照间距就越小,而越往北越大。这是因为各地所处的气候区,以及太阳高度角的不同所导致的。3. 住宅配套越来越好1950 年,新建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般占住宅总面积的 8%左右,平均每人 0.4 平米。当时的公共设施的配置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合作社、小商店、小学和公共浴室等。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MB4^,山星级中 Q<*«tR□/*^ZT":■rVHIBMB1a*M^BI二■■■•・***■*"・■*■»•«■■M^.■■w■■■■WMHHT«■■■AB*!-W*«■*J■_■IF■*—―^小区圾中心__**■[石&0 叱二二中心二:二:*■■«■'■Mi:—=■pM_»-=■80 年代初,公共设施的配套比例提高到了 15%左右,平均每人 2 平米左右。这个时候的居住区配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一些社区的服务中心,有的地方还有体育场,这个时期增加需要的配套设施。4 公共耶务设施设宽扫标4.0.2 本标准人均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指标由修订前的 2.了 n?提高3.3tn^匸要调整涉及街道办爭处.派岀所、教育、社区服务等设施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