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9、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2、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在一个为期 7 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 3 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就是自发恢复。3、分化就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作出精确的反应。4、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5、效果率是指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6、强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麂子,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7、惩罚是指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8、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9、替代学习是指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10、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